时令到了霜降,秋季就真的要结束了。
霜降节气,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风萧瑟,白露成霜,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眼看着一季秋色凋残,冬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
我最喜爱的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里写到: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花蝶也愁。”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的情景。深秋霜降季节水位下降,所以说“水痕收”。正因为水位下降,才使得江心处的沙洲显露了出来,浅碧鳞鳞是水泛微波轻轻荡漾的样子。诗人酒后登楼,而此时酒气渐散,人在慢慢清醒,故而感觉特别敏感。江上轻风徐来,风虽不大但仍有“飕飕”凉意。最后一句则是反运了“孟嘉落帽”的典故。
孟嘉是东晋时大将*桓温的参*。有一次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突然一阵风扑面吹来,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示意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来就用“孟嘉落帽”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苏轼反用此典,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也不肯离开。苏子瞻又何尝不是如孟嘉一样的风流才子,洒脱不群呢!
下片写楼上宴饮的情景。重阳佳节登高欢聚,一杯清酒送秋归去。喝了点儿小酒,又逢深秋,人就不由得发了点儿小感慨,由萧瑟秋景联想到人生如梦,到头来万事皆空。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个成语“昨日*花”,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根本没有什么“昨天*花”,正确的说法就是诗中提到的“明日*花”,是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重阳过后菊花凋残,连蝴蝶也会为之感到悲伤,何况人呢!
我不喜欢从身世背景*治仕途的角度去分析诗词,那些是专家们做的工作,而且太沉重。我只是喜欢单纯的从诗词的字面来看待,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登楼望远眺看见秋色阑珊,肯定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只是不如人家写的好罢了。
霜降分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后再食用,如同祭拜天地一般。其实我深度怀疑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二候草木*落,这个很好理解,秋尽百草枯,西风漫卷,枝叶凋残。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一提起虫子,我不由自主的就会想起金庸在《天龙八部》里的那首词:“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虽然跟霜降没啥关系,但是都有一股萧杀之气。
霜降是秋季与冬季的过度节气,天气阴沉,万物凋残,人们就免不了伤春悲秋,也正是因为这样,古人描写关于霜降的诗词有不少,但基调大多都是沉沉的哀伤,不过我毕竟还是喜欢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所以特意选了一首哀而不伤,荡气回肠的边塞诗作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我非常喜欢。词中有悲伤吗?有。有凄凉吗?也有。但是更多的,是让你感受到边塞的壮阔恢弘和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塞下秋来风景异”,点出了时间地点,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这边塞的秋天和内地有什么不同呢?只看见一行行鸿雁向南方飞去,似乎毫无留恋之意。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所以诗人才说,这边塞萧瑟的秋天,就连大雁都毫无留恋的向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呢?诗人还是身在边塞,不能南归。此时陪伴他的是什么呢?是西风怒吼、是战马嘶鸣、是羌管呜咽。这是边塞特有的声音,而在这些声音之外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声音,那就是号角之声!
“角”是古代*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正是*中号角吹动,才使得四面八方的边塞之声随之而起。有号角声,必定有人啊!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戍守边塞的万千将士。秋来了,雁去了,一年又过去了,但是守边的将士们仍然留在这荒烟蔓草之地,守着国家的门户,守着一座边城。
读到此处,你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看到了莽莽荒原上的那座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层峦叠嶂,长烟落日,这座城门紧闭的城,是无数戍边将士心中的坚守。
词的下片写到了这些*人。他们喝着劣质的浊酒,在这秋夜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他们不能像鸿雁一样,义无返顾的回到家乡去,因为他们身上还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燕然”是指燕然山,“勒”是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词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还没有完成抗敌的大业,刻石燕然山,怎么能回家呢!
此时夜越发深了,幽咽的羌笛声回荡在耳畔,一层秋霜铺满了大地,在这寒夜里,在这笛声中,将士们思乡之情更盛。白发的将*和年轻的士兵们,深夜无眠。夜深人不寐,是因着这笛声,因着这乡愁,但何尝不是因着对于边境未安,敌人未灭的一腔忧愤。
这首《渔家傲》情调是悲壮的,但是这悲壮里又有一股雄浑壮阔。如果你到过甘肃,当你看到那茫茫戈壁漫漫风沙,看到阳关、玉门关的断壁残垣,看到不同于内地的土*色的长城,你就更能体味出这些边塞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