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曹操的床头捉刀看应该怎样以貌取人
TUhjnbcbe - 2022/11/14 18:32:00
北京皮炎中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702/9133974.html

公元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爵为魏王,一时声威大振,天下英雄豪杰纷纷投奔其麾下,北方各大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臣服。

这一年,匈奴派使者前来朝见。

曹操自觉自己相貌不佳,不足以撑起大魏王颜面。于是,便找来当时的魏国颜值担当崔琰,让他假扮自己。

第二天,匈奴使臣前来拜见,季琰这个假魏王坐在雕龙御榻之上,只见他眉目疏朗,魁梧威猛。而曹操则扮作侍从,腰挎宝刀,站在季琰身后。

那时曹操他长什么样呢?历史上说他“身高七尺,细眼长髯”。汉代的一尺等于现在的0.23米,也就是说他实际身高1.61米,

细长的眼睛,长长的胡须。

这般长相,难怪曹操有点自卑。

匈奴使者进入大殿后,曹操的两只眼睛便紧紧的盯着他,一刻也没移开过。

会见后,曹操便派人去问匈奴使者:您觉得魏王这人怎么样啊?

使者回答道:魏王气度恢弘,风采绝伦,不愧为当世大国雄主。但是,我觉得魏王身边的捉刀人,更是一位英雄。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这就是历史上“床头捉刀”故事的来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匈奴使者,仅仅凭一次之缘,就能判断出曹操是个真英雄。

我们不禁好奇:他是凭什么说矮小的“侍卫”是真英雄,而对高大帅气的“魏王”反而是应付式赞誉呢?难道匈奴使者有“火眼金睛”不成?

“火眼金睛”当然不可能有,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貌神态,去判断出对方的能力性格,这个是有可能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和形形式式的人打交道,但自古“人心隔肚皮”,“人心难测”,我们往往不怕工作艰巨,就怕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如果能像匈奴使者一样,快速的鉴别出一个人,那该多好。

曾国藩说过: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并总结出识人四口诀,现在我就告诉给大家:

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一个人的心术正不正,我们重点看他的眼睛和鼻子。一个人到底是真诚还是虚假,主要看他的嘴唇。

鼻梁端正丰润,挺拔者,通常为人正派,如果歪斜者,则为不好。

眼神精亮清纯,眼珠*色为佳,眼球浑浊,眼珠乱转者一般多狡诈。

一个人的嘴巴如果圆、宽、厚,说明这人忠实可靠;嘴唇薄的人大多能说会道。

二是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自古英雄豪杰者,都自带气场,静如松钟,动若雷霆。古人对此,有“相人十二字”,其中含六美和六恶。

六美是:长、*、昂、紧、稳、称;

六恶是:村、昏、屯、动、忿、遁。

三是主意看抓爪,风波看脚筋

一个人是否有主见和定力,主要看他的手掌和指甲;

一个人能否经得起挫折考验,则看他的脚筋。

手指细长的人,善于动恼,多出艺术家;

手指粗短者,为人勤恳忠厚,但少主见。

如果一个人腿圆筋粗,说明他精力充沛,能应对各种问题。

四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老子说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要了解一个人,交谈,是最好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说,讲了老半天这不教人看相算命吗?是,也不是,这就看怎么理解它了。

俗话说“相由心生”,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最不好掩饰的,是他的目光,接下来,我们就讲讲如何通过眼睛,去识别一个人?

首先我们从眼睛的形状上来分析:

眼睛圆而大者,表示领悟力宽博、好奇。这种人灵敏好动,富于情感,讨人喜欢也容易受骗;

眼睛小的人,做事谨慎,精明且理智,太短小者,通常比较愚钝;

眼睛细长的人,他们聪明又比较幽默,这种人和蔼可亲,人缘不错,事业心强;

眼球外凸的人,性情都较刚烈,人较耿直;内凹者,一般多深虑执拗,疑心较大;

三角形眼晴的人大多凶恶孤僻,多冷血无情,古人云“妇人三角眼,其杀亲夫”。

根据动物形状,人们还把双眼分为:丹凤眼、虎眼、马眼、鱼眼、鸡眼、鼠眼、等等,这里就不讲了。

说实话,一个人长什么样的眼睛,并不由他决定,难道天生的三角眼,就注定这个人一定是坏人吗?当然不是。没有谁是天生的好人或坏人,一切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所以,我们要判断一个人,并不能单纯地以貌取人,既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就要看窗户所发出来的那份光,也就是眼神。

一个人的眼神,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他的性格。

比如双目清澈,光耀生辉,那么这种人必定是聪明伶俐,才华横溢;

如果目光浑浊,且散而弱,肯定是懦弱胆小,碌碌无为;

对人斜视,偷视之人,一般谨慎且奸诈;

目光上视的人,自然是自傲狂妄;

下视的人多疑狡猾,当然如果是害羞,则当别论。

一个人目光游离,四处乱视,这人必定是狡猾奸诈,多为偷摸蒙骗之辈;

眼含如笑,左顾右盼者,称为桃花眼,有此类双眼的男女,大多风流多情。

其实,在我们看来,事情的对错,取决于一个人本身的正与邪,而这个正与邪,大都又能通过眼睛表露出来。

可以这样讲:眼正则心正,眼邪则心邪。眼善者,心必善,眼恶者,心必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出别人是否眼正眼邪呢。

这主要是看眼神在动与静时的表现。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他的眼睛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必定是柔和安详,沉稳而又有光。就像两颗珍珠,含而不露;

处于动态时,眼中必定精光闪烁,敏锐而犀利,却又不会显得咄咄逼人。

如果一个人心术不正,当他眼光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就像萤火虫般,微弱而闪烁不定;

处于动态的时候,虽目光看似流水,却又游移不定。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并不好。他非常善于伪装。当时很多人都被他的忠直耿洁给迷惑了,但司空彭宣看到王莽后,就对他大儿子说:“王莽虽神清气朗,但眼神中带有邪狭之色,日后可能要坏事”。

彭宣从王莽的眼神里,看出了“神清气朗”,说明王莽不是个等闲之辈,但又从中看出带有“邪狭之色”,从而判断王莽为人不正,看似大忠实则为大奸。

彭宣就是通过王莽目光的动与静,看出了其中的正与邪,善与恶。

既然知道了王莽的品性,这官肯定是做不成了。于是,彭宣就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王莽也感觉到了彭宣似乎看出了什么,但又没有证据,没办法,只好恨恨的同意了,不过,却不肯给彭宣离职退休费等。

彭宣回乡后,王莽果然原形毕露,谋权篡位,一时天下大乱,而彭宣自己,后来还是被王莽加害。

从这可以看出,眼神确实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正邪善恶与其长相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人长得“贼眉鼠眼,一看就不像是好人”,这话并不对。我们最后得看人家目光背后隐藏的东西,有些人看似面目凶狠,但细看实则眼光柔和,像演员计春华,长像是十足坏人,实际上却是非常和善的一个人。

因此,“以形观人”,错误多多。

眼神来自于心灵本性,很难掩饰。在社交中观人、识人,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

即先确认过眼神,再去察探隐伏其内的精神气质,从而窥视到内心最深处真实的活动。

这里有一点是不容易把握的,那就是有些人双眼看起来同样是炯炯有神,但也许是他在那里故作抖擞,像这种的又该怎么去区分鉴别呢?

识别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从外相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流露,一种是勉强振作。

所谓自然流露,是指所见所感均出于内心的自然本真,表露出来的情态举止自然而然,真实真切,毫无故意矫揉造作之像。

我们前面所说的,其实都是指在自然流露后,所显现出的内心反应。

而勉强振作则完全相反,虽然它是刻意为之,但背后的神态是掩盖不了的。而且,像这样的抖擞振作也不会长久。

道家中有“收拾入门”之说,就是讲:一个人平时的养气炼性,是完全去掉杂念后的心如止心,以静待动。

所以,一个看似精神振作的人,没有真正地修养作为根基,最终还是会露出狐狸尾巴。

有关动静、邪正、真伪这些,所包含知识太多,今天只是说了个大概。以后有机会再讲。

最后,关于识人方面,我再讲个曾国藩评鉴江忠源的小故事,以作结束。

江忠源,湖南新宁人。他本是读书人,于年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早三年,比曾国藩办团练早五年。由于治*有方,后来成为湘*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

江忠源在老家读书时,因参加科举考试来到北京,后又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了曾国藩。

两人见面后,谈的非常投机,曾国藩非常赏识江忠源的才华。两人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晴地看着江忠源,直到他走出门外。

尔后,对左右说道:“吾生平未见如此之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

众人听后,大惑不解。

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

曾国藩知道后,马上写信给他,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告诫他从*“则非所宜”。还动员朋友去劝阻江忠源:“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如领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

然而江忠源并未听曾国藩的劝阻,在第一次与太平*的交战中就大获全胜。其中蓑衣渡一战,更是重创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战死。

随即,江忠源又乘胜追击,连战告捷。最后,由原来的七品知县迅速提升为安徽巡抚。

我们不知道曾国藩为什么坚决反对江忠源弃文从*,“爱人以德”也好,“不愿文官夺武”也好,总之,曾国藩有自己的看法。

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湘*。江忠源紧急驰援,防守庐州。

不久后,庐州也被太平*围困,湘*死守不支,城破。

江忠源身负七处重伤,苦战力竭后投水自杀,年仅四十二岁。果真不幸应了曾国藩那种话:以节烈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的人生结局的呢?这个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肯定与他当初的注视良久,目送江忠源远去有关。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曹操的床头捉刀看应该怎样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