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张志军赶交流
TUhjnbcbe - 2022/8/30 6:07:00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小时候看书,总看到书里有赶庙会的情节,而且庙会上会发生很多有趣好玩的故事。但在我家所住的镇上,既没有庙,也没有庙会,当然也就不会有赶庙会的经历。

稍大一点儿,每逢过年,街上有一些摆摊的,卖猪肉、羊肉,卖红豆、大豆、葵花籽,也有卖窗花、年画的。都是街上各个生产队的人,也有少部分是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但这种摊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

到我上高中的第二年,镇上开始有了交流会。赶交流类似于赶庙会,只不过没有烧香、拜佛的环节。交流会都是安排在夏末初秋,人们都锄完了地,相对农闲的时候。

交流会的全称是“骡马物资交流大会”。骡马写在前面,说明是以买卖骡马为主。曾经,镇上设有“马桥”,是周边颇有影响的牲畜交易中心,后来牲畜交易停了,“马桥”也就做了其它用途。交流会以骡马为主,既能体现坝上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似乎也有恢复牲畜交易的意思,另外是不是骡马交易能招徕顾客、活跃市场?我不得而知。总之,交流会就这么叫,而且要在报纸上打广告,在大街上贴通告。

说是骡马交易,但交易的市场放在镇外,真正有买卖牲畜的人才去,其他人很少去。人多又热闹的地方还是在街里,在街道的两边。

我记得头一年交流会的时候,人们感觉很新鲜,四路八乡的人,一家一家赶着车来,街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街心一带,街道的两边,搭满了*绿色的帆布棚子,路的两边全是撂地打场子的各式摊点。一中后操场场地开阔,自然是演马戏的大棚子。

街心,人们私下称为“裤衩街”的三角地带搭满了帆布棚子,以小吃为主。每个棚子前面都摆着三两张桌子,十来个凳子,供赶会的人吃饭。除了日常的馒头花卷面条,最招人喜欢的要数荞面饸饹。“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荞面不经饿,而且做饸饹需要用饸饹床子,还得在开水锅里煮,比较费工,吃少了还不顶事,所以平时家里吃荞面大都是当凉粉吃,很少做成饸饹。遇到赶会,开饭馆的卖缺货儿,人们都尝鲜吃稀罕,价钱也不贵。大大地来一碗荞面饸饹,放上足足的调料,吃得稀水汗流,非常过瘾。小孩子们在各个摊点前钻来钻去,二分钱喝一杯带红*或浅粉色的汽水,打两个饱嗝,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当然,赶交流的时节正是大西瓜上市的季节,清凉解暑的大西瓜必不可少。后来有一年,下了一场大雨,麒麟山上下来的洪水把街心一带冲了,大西瓜漂了满满一街,最后都冲进了鸳鸯河里。

街道两边的帆布棚子基本都是卖布匹服装的。那时,县*府大楼已经投入使用,但前面的院墙还没有垒好,在排水渠的北面搭了一溜棚子,全是卖布匹、成衣的。布的花色要比平时商场里多得多,成衣的款式也多,赶会的人们都要买一些布,买几件褂子、裤子。秋衣、秋裤,颜色鲜艳的二股筋背心,女孩子喜欢的毛线头巾、纱巾,也都很抢手。那是一个物资刚刚开始丰富的年代,人们的心劲很足,看什么都新鲜,钱再紧也得买些稀罕东西。

街边还有不少卖药的,还有治鸡眼的,点瘊子的。那时二城门以东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建筑,公安局大院的东面,路北是兽医站,路南是国营旅馆,路两边正好就地摆摊儿。

这边是卖膏药的。只见一个汉子,穿着练功的“灯笼裤”,把上衣一脱,露出紫铜色的肌肤,“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几声一吆喝,就打开了场子。这是练硬气功的。在助手的协助下,使劲将一根比大拇指还要粗的钢筋,一圈一圈地缠到了缠到脖子上,憋得脖子都粗了,青筋一绺一绺地凸出来了。观众都紧张地瞪大眼睛看,担心人家被勒坏了。但这时候人多了,人家把钢筋一圈一圈松开,开始卖药。说是治疗跌打损伤,什么骨头疼,肌肉疼,腰疼腿疼,胳膊疼膀子疼,没有不能治的。现场有愿意试的当场免费试,不一会儿就卖出不少。还有的表演“金枪刺喉”,把红缨枪的尖儿顶在喉咙上,另一端抵在地上,一直能把红缨枪的木把子顶弯曲,而人却没有丝毫损伤。还有的表演吞剑,扬起脖子,张开嘴,尺把长明晃晃的剑就从嘴里顺进了肚里,再拉出来没啥事儿。此外还有表演嘴里穿针的,把十几个缝衣针一个一个吞进嘴里,咽进肚里,再咽下去一根白线,一会儿拉出来,针就全部穿在了线上,很神奇;有表演吞铁球的,将健身球大小的一个铁球吞进肚里,看得很明显,时而在左边,时而又跑到了右边,观众用手摸还硬硬的,但一咳嗽就吐出来了。还看过吃玻璃渣子的,手捻瓷碗渣子的,用玻璃杯一块一块往下削砖的。这些人基本都是卖膏药的。

那边是卖丸药的。有的是大丸药,也有小瓶装的小颗粒丸药,似乎也是无所不治,胃疼的,哮喘的,腰膝酸软、四肢麻木、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的,都能治,“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卖丸药的表演魔术,一般是“三仙归洞”。一块毛巾,三个小碗,几个海绵球,手里还拿一根筷子长的小棍。看着海绵球扣进碗里,人们就是猜不对。他的拿手动作是吹气,“噗——”一口,嘴里一声“走——”,让海绵球进哪个碗就进哪个碗,口头语是,“你的眼快没有我的手快,会看的看个门头脚道,不会看的看个红火热闹”,瞬间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人多了,就拿出丸药,一顿“扇忽”,先说送给大家,要的举手;然后又说药不多,看谁真的需要才送;再说大家心不诚,交十块钱考验你是不是真的需要。等药到了你手里,又问假如真的卖给你,你买吗?人们被带入了他预设的节奏,当着那么多人,谁也不好意思说不买,于是你得了药,人家收了钱,结果还是“买的没有卖的精”。还有卖中草药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竹*。听说过牛*,但没听说过竹*,牛是动物,有*,而竹子是植物啊,植物也能有“*”?我很好奇,而人家介绍的更奇,还带着图片资料。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法从网上搜索,买的人还不少。

割鸡眼的我是第一次见。有的说是鸡眼,有的说是肉刺,给你脚上抹点红药水,能用镊子从脚底拔出刺,一根一根地数给你看。好像收费都是按根算的,有一根儿算一根儿。

马戏是上下午加晚上,一天三场。演员们身穿夺人眼目的演出服,骑着高头大马沿街走,一路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号,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节目主要有驯兽、抖幡、车技、蹬技、顶碗、绸吊、走钢丝、空中飞人等,最后是马术。一辆自行车上坐20几个人,仍然转得飞快。骑马的演员身手矫捷,上下翻飞,镫里藏身、八步赶蝉、美人抖雪等,让人眼花缭乱。马戏团都是沧州吴桥的,也有山东乐陵的,马戏加杂技。后来知道,这都是当时国内顶尖的杂技团。

另外还有坝上人最喜欢看的山西梆子(晋剧)和二人台。山西梆子主要演的是《打金枝》《算粮登殿》《三娘教子》《秦香莲》等,二人台剧目主要有《走西口》《挂红灯》《打金钱》《王成卖碗》等。老人们爱看山西梆子,既有粗犷激越,又有细腻圆润,咿咿呀呀一看半天。二人台适合年轻人的口味,短小精悍,轻快活泼。

交流会促进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流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让人们的眼界大开。

我赶交流印象最深的是那年高考完,等分数的那些天,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能不能考住学校心里没底。但父母对我有信心,默默为我准备着入学用品。记得特意从交流会上给我买了一件粉色的二股筋背心,买了两条裤子,还买了一个铝饭盒,总共花了二十几块钱。我除了看过一场马戏,还参与了一次卖药人的表演。当时,国营旅馆的大门口有个卖药的,他表演的是硬气功,头顶摞着三块整砖,让助手再用砖把头顶上的砖砸碎。有时候怕观众说助手是“拉黑牛的”(托儿),就现场从观众里找一个人替他砸。我正好在边上看,就被选中了。我第一次没敢用劲,怕把人家砸伤,被卖药人取笑了半天。第二次,我用了狠劲,一下将三块砖都拍成了两半儿,我还是有点后怕,但人家抖落抖落头顶的碎砖沫,照说不误,没事儿人一个。后来的几个暑假,我多次在交流会上帮父亲卖过蠡县的晴纶衫,南宫的西瓜,从坝下进回来的香瓜、西红柿等,还顺带练就了一手挑西瓜的绝活儿。

现在市场上的货物太全了,买什么东西都方便,日子过得天天像赶集。电影、电视、多媒体,还能用手机看“直播”,马戏杂技也不再新鲜。每当想起当年人山人海赶交流,那种热闹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张志*,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志军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