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能生动直观地呈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住屋形式,又称窨子屋,在城镇、村寨、平坝、山区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亦可简朴。由于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整整,远观和俯瞰均如一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当地人俗称这种建筑格局为“一颗印”。
“一颗印”的基本形式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由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厢房)各为两间、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类似改良后的北方四合院。在造型上,正房较高,耳房稍矮。屋顶为不对称的双坡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短坡向墙外。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进深一般为八尺,俗称“倒八尺”。
“一颗印”通常都为楼房,为节省用地,促成阴凉,采集光线,往往采用小天井。天井内打有水井,铺上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外墙很高,高及耳房上层檐口。因昆明地属滇中高原,四季如春,无严寒,少雨,多风,日照强,故墙体厚重。
在结构上,“一颗印”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门内有门,无侧门或后门。中门平时关闭,来贵人时才开,显示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有些在大门处设有照壁;有些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喜庆节日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跨过高高的门槛,里面是天井,廊阶铺青石板,大约4米长,1米多宽。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耳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耳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侵袭。
在功能上,“一颗印”底层正房的中央一间多为接待客人所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牛、马牲畜栏圈。楼上中间正房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用以住人或储存农作物等。屋内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使得地面平整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在装饰上,“一颗印”的厅堂、门楣、门雕、格扇、栏杆图案家家不一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图案浮雕。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刻有多种纹样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马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尾端饰有线团形、灯笼形、牛头和牛嘴形图案,以示驱邪。墙壁隔板用镶条和装板榫镶而成,有的用镶条拼嵌成图案,有的将隔板镂空成“米”字形,或山川、日月星辰、羊角、鸡眼、篱笆、鱼刺、花瓣等纹样。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
从公元初的东汉至13世纪的南宋,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居入滇,内地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不断传入云南,使得地方传统建筑与内地文化风格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居住建筑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深化。尤其是元代以后,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汉族人口剧增,云南汉族民居建筑越来越多,在汉族集中的城镇,汉族民居建筑已成为主流。
街市、民居既具有鲜明的内地汉式风格,又有云南地方特色。这些民居建筑的格局一般为:木构架,三开间,前厦廊,楼房,土墙,双坡瓦顶,前重檐,后单檐,后、左、右是硬山封闭,前檐楼为木窗,重檐下廊为木质门窗。此时,“一颗印”的雏形已经显现。至清代,“一颗印”建筑基本形成。
老昆明有句顺口溜:一家炸鱼全院香,一家有事全院忙;一家吵架全院劝,一家被偷全院乱。旧时,昆明的百姓,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喜爱建盖合院式民居。一户人家几代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一座四合院把一家人凝聚在了一起,成了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扯不断的根。
“一颗印”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有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当地历史及民俗民风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作为与先人对话的桥梁,从中去体会领略先辈的智慧和追求。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典型例题:
一、单选题
“一颗印”为中国民间的一种建筑形式,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它由正房、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狭窄天井,俗称“一颗印”。下图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照片和速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颗印”民居结构不具备的功能是
A.天井狭小有利于冬季防风保暖B.房檐深入院落有利于雨天行走
C.布局紧凑,反映出当地用地紧张D.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
2.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向内坡面面积,利于晾晒谷物
B.增加外墙高度和外侧屋顶坡度,利于防风防盗
C.与正房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更加美观
D.增加向内坡面面积,便于在雨季LISC集lU多雨水
3.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往往天井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B.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渍涝
C.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D.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
1.A
2.B
3.D
该题组以“一颗印”民居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综合性强。
1.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不具备冬季保暖的功能;大小厦连通,房檐深入院落便于雨天穿行;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一颗印”民居正房较高且面南背北,有利于采光。故选A。
2.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内破坡面设计不适合晾晒谷物;美观不是内外坡不同设计的主要目的;安徽、云南等降水较为丰富,内坡坡缓不利于收集雨水,利于雨天通行。选B。
3.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故选D。
图(a)是昆明市及附近地区地形图。“一颗印”是当地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如图(b),空间紧凑,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据图表材料,回答4-6小题。
4.昆明市
A.位于青藏高寒区
B.地处高原上的小盆地
C.属热带季风气候
D.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
5.滇池流域最大河流螳螂川是金沙江的支流。据记载:“滇者,‘颠也’之说(螳螂川水似倒流),故曰‘滇池’”。读图2(a),真实情况是
A.螳螂川自北向南流入滇池
B.滇池是一个外流湖泊
C.周边小河自滇池流向四周
D.滇池流域位于内流区
6.“一颗印”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其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读图2(b),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外围高墙小窗,用于防风
②重檐屋顶,应对又夏季多雨
③地狭人稠,楼房节约空间
④全年干热,天井便于通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B
5.B
6.A
4.昆明市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坐落在云贵高原的小盆地上,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B项正确。
5.由螳螂川是金沙江的支流,又与滇池相连,滇池海拔高,位于螳螂川的上游可知,滇池是一个外流湖泊,滇池水经螳螂川注入金沙江,故B项正确。
6.昆明纬度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位于山间小盆地,全年气候干热,天井可以通风;春季多大风天气,高墙小窗可以起到防风御寒的作用;夏季多暴雨,重檐屋顶可以及时排雨,①②③对;西南地区地广人稀,民居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④错,故A项正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