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同庄叔伯(王瑞卿)的分享下,我有幸拜读了杜刚老师的作品《忆母亲》。王瑞卿兄妹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特别是王瑞卿和王瑞恒老师,只可惜王老师英年早逝,把生命献给了三尺讲台。听说文章发起十日之内,定西日报、民族日报、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多个平台发表转载,短短几日阅读量破好几十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他们的孝心感动着千千万万读者。
年农历三月三日,是作者母亲头周年祭日,临近清明,本是儿孙们一起去坟头填土、烧纸、磕头的,无奈受疫情影响不能回家为母亲新坟头上填土,尽管如此,也挡不住他们那颗炽热的孝心。老家有句方言这么说“有儿有女早上坟(扫墓),没儿没女等清明”,这就是为什么清明扫墓都要提前几日的原因。
清明时节思娘亲,无奈他乡诉衷肠。身居他乡的杜老师,用文字的方式祭奠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并拜托在老家的大哥,二哥带到坟头念给母亲听,同时也号召所有在外地的亲人用同样的方式祭奠母亲。字里行间不仅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更多的是母爱的伟大,善良、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干净利落,邻里和谐的美德。有很多熟悉的地名和接近方言的话语,读来倍感亲切。
文章以怀念母亲,记载了六七十年代大山里人们生活的贫瘠现状。那个时候还没实行计划生育,孩子多,一对夫妇能生八九成十个孩子,家里少吃断粮是常有的事。这位贤良淑德,勤劳朴实的乡村母亲就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任劳任怨、熬茶端饭,侍奉婆婆,教导养育孩子。
文中作者写到他的大哥小时候上学跟同学们赛跑时,生怕露着脚丫的鞋不争气,提着鞋光脚丫跑赢了同学。母亲得知后默默地发誓,家里再困难,一定要让她的娃穿上像样的鞋。在农业社干活时,中午,母亲总是冒着被扣工分的风险赶回家为婆婆和娃们做口热饭。然后又匆匆跑回去把耽误的活补回来,只多不少。
晚上伴着孩子们的鼾声熬夜点灯做布衣,拉布鞋。她再苦不能苦她的婆婆,再累不能让她的娃受委屈;她是一位孝顺的儿媳、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她千辛万苦编织着生活的篇章,青丝藏在白发间却无怨言。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也勾起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在文章里也看到了我母亲的影子,我的父母在方圆几十里也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总是把好吃的藏起来留着给爷爷吃。
那时候家里没有表,电子手表也是后来才有的。鸡叫三遍天麻麻亮,父亲起来把筷子长短的干树骨骨交叉摆好,再划开老扫帚竹竹点火,有了些许火苗,父亲撅着嘴朝火盆扑……扑……使劲的吹,火苗越来越大,再围上曲曲罐,和爷爷盘腿坐在上坡炕上,烟熏火燎,悠闲的瞅着那口罐罐茶。
茶水沸腾挤出舒展开的茶叶上下翻滚,父亲用逼茶棍棍把茶叶压下去继续熬,直到水变成了焦糖色,茶味浓香四溢时再一分为二倒茶盅里,再就着馍馍慢慢品,那时的曲曲罐,是用沙土烧制,很小的沙泥罐子,沙泥罐子看起来很粗糙,但熬出来的茶味儿特别醇香。
我们家上坡的土坯墙、木柱子被烟熏得又黑又亮,像涂了一层黑黑的油漆,每到春节前夕,我和姐姐拿来哥哥读过的旧书,废本子,再做半脸盆白面糊糊做浆子,姐姐用旧糜笤帚均匀地刷上浆子递给我,我再一张一张拼粘上墙,靠炕的一圈糊上父亲提前买好的菱形块图案的炕围子。
最后卸下被风吹日晒,泛*而破旧的方格格窗亮子,撕掉残余纸片,一行行棱角上刷好浆子,将一张白纸平平整整铺上去,用大拇指挨个儿压过去,这样会粘的更牢,每格里再贴上姐姐巧妙的双手剪好的窗花剪纸,红的、绿的、紫的、*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
经过我们的一番鼓捣,整个屋子装扮的焕然一新。等大年三十,炕垴垴一米高处粘上父亲买的山水油画,两张油画中间竖贴着父亲用大红纸亲手写的墨宝“身卧福地”,爷爷忙着灌*蜡,父亲负责写对联、哥哥在院子里啪、啪、啪用鞭炮敲响新年的钟声,姐姐和我在厨房里帮母亲烧火炸油饼、装献饭,一家人各有分工忙前忙后。
那时住的都是四合院,土坯房和土窑,一个院里住几代人。母亲、姐姐和哥哥还有我都没见过奶奶长什么样子,因为奶奶在父亲13岁就去世了,父亲排行老大,从此爷爷扮演着双重角色,即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把父亲兄妹三人拉扯大。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吵过架,对爷爷很是孝顺,也许是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兄妹对爷爷也是百依百顺,从不惹他生气,生活虽然过得清贫,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去年我把母亲接来和我住了两个月,我帮母亲洗脚时,母亲说:“我的娃从小就是个孝子,还记得以前你爷爷脚上长了鸡眼,疼的走不了路,你就烧上半脸盆热水端到院子里,放在太阳晒坡的地方给你爷爷泡着脚,用剪刀刮掉脚底的老茧,再用我拉鞋底的大针一针一针挑出鸡眼。
你爷爷满口没有几颗牙,就喜欢吃炒熟的大豌豆(蚕豆),剥一颗含在嘴里泡半天,你知道后就把大豌豆剥了皮倒进碓窝子里咂碎,再倒出来放在碗里端给你爷爷吃”。听母亲这一说,我又回到了30多年前,爷爷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围绕在爷爷膝下为他掏耳屎,挠痒痒,是那么的幸福快乐!
时光如流水,转眼即逝。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丰衣足食,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一家几代人在那四合院里的欢声笑语,缺的是端茶倒水孝敬父母的那种传统美德。
以前饭做好先双手端给长辈吃,现在饭做好先给孩子吃,以前是儿媳妇伺候婆婆,现在是婆婆伺候儿媳妇。以前养儿防老,现在老人独守空巢,有句话说:“门前有车不算富,家里有人才是福”。快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再也回不到以前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里了,如果时光能倒流那该有多好啊!
个人简介:
牛芳兰,出生甘肃陇西,远嫁陕西宝鸡。相貌平平,平时喜欢阅读,热爱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愿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碎碎念念。你若微笑,生活便是晴天!!
陇上欢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