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了饭店、旅店挂幌子的事儿。这一次我们聊聊其他商铺的幌子。
上次我们说到幌子有实物幌、模型幌、标志幌、旗幌、文字幌、还有声音幌等。我们挑有意思的说。
实物幌是幌子中最普遍的一种存在。一般来说就是店家卖什么东西就把什么东西挂起来,作为招揽生意的幌子。
比如说卖烟袋的,就做个大烟袋挂起来,卖棉花的就把棉花绑成几坨儿挂起来,卖兵器的就把刀剑挂起来,如此等等。
实物幌简单明了,直来直去,所见即所得。之所以这样,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个时代识字的人不多。要是都用字牌,怕是一半人看不懂,确实会影响生意。旗幌,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在酒肆的门口高高的竖起一根幌杆,杆上鲜艳的旗帜上写一个大大的“酒”字。
凡此种种,在旗帜上或写或画,由此告诉人们所经营的商品或特色。
《水浒传》景阳冈一段这样描写旗幌:“正是晌午时候,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岗’”。
旗幌挂的高,颜色鲜艳,随风飘动起来远远的很招眼儿。
模型幌,有些店家所经营的物品不方便挂起来。于是就做个模型挂起来。
譬如膏药铺。你总不能拿贴膏药挂起来,那样既不醒目,也不便于长期使用。所以通常是弄一个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做出一个圆形的膏药样儿来。如此就一望便知了。
标志幌最典型的就是饭店门口的幌子了。上节已经说过了。
值得一说的是一个沿用至今的标志幌,算是最有生命力的幌子了。那就是发廊门口那个旋转的三色条纹灯。看样子也知道这是个“洋玩意儿”大概是够时尚,转起来也比较吸引人,所以才得以沿用至今吧。
说来,这东西竟然起源于实物招幌。那时西方的理发店可不仅仅是理发,还兼营放血、拔牙、治骨折、刺青、挑鸡眼啥的。
放血?没错,就是放血!因为那个时候比较流行放血疗法,什么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得放血,不是咱们中医那种针扎一下,挤点血出来那种。是拿刀割开血管放。刀也不分手术刀、刮脸刀。
然后为了招揽生意就把染血的绷带缠在门口柱子上,拔下来的牙也穿一串,挂门口。这不妥妥的实物幌嘛!
不过,后来有了专业的外科医生,理发店也被禁止做外科手术,但是理发店还是偷着做地下经营,不敢挂绷带,就在白柱子上涂上红条纹,后来就演变成了红白蓝条纹带旋转的灯,成了发廊的标志。
想不到吧!这个尤物竟然如此血腥。
血腥的还有呢!有个俗语叫“挂羊头卖狗肉“。这挂的羊头也是幌子,是个实物幌。用来形容那些打着高大的旗号却做名不副实的事儿。由此“幌子”二字也就有了一些贬义。特指那些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却不干真事儿的人或事儿。
挂幌子也不都是贬义。“悬壶济世”这个成语也和挂幌有关。“悬壶”就是挂起药葫芦来招揽疾民,这悬起来的药葫芦就是幌子。“济世就是”治病救人、周济百姓了。《后汉书》中有“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的记载。
说了半天幌子。下面我们再说说挂幌子的那根杆子。挂幌的杆子叫幌杆儿。通常幌杆是立在店铺门前,一般是在屋檐下,也有高过房子的。民间俗语中形容一个人又瘦又高,就说“看那个大个子,长得像根幌杆儿”。
这幌杆不讲究的就是根木棍儿,讲究的描龙雕凤算一般。十分讲究的就没头了,可以说是极尽张扬之能事。见下图。
招幌是中国本土最常见的乡俗,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很多招幌的样貌,可见自古有之。
那么招幌消失在什么时候呢!大概建国以后吧!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确实,建国后人们的识字率提高了。实物幌这种东西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什么东西都挂在外边,乱七八糟有碍观瞻。所以取而代之以牌匾等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标识,也自有其道理。
这里我想说说日本,大家都知道日本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地方。很多在国内失传了的文化样貌在日本都可以找到。看看异域,仿佛是另一个时空的我们,很有参考意义。
首先这些传统的东西都还在,其次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很有设计感。主要街道摆放的很规矩,都规规矩矩摆在自己屋檐下。小街道就放得很开。
招幌就是最早的广告。现代的广告招贴就起源于招幌,是最早的视觉传达样式。传统的文化样貌结合现代广告的视觉传达理念,是极其完美而又有生命力的(请参照发廊标志灯)。不过我们好像都扔了了事了。下次聊聊“菩提树”想看的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