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寒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法科技成果“二十四节气”记忆歌。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反映的是人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的周年轨迹,对应到地球则是寒暑易节的气候变化,又根据气候变化,总结出农耕规律。因此,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广大农民对二十四节气十分重视,即便是一字不识的人,说起节气头头是道。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谷雨谷,种了谷子迟了糜”等等,还根据节气与作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出一系列农谚:“三九天,看马兰,马兰长的一寸长,来年麦子长过墙”;“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麦黄六月,龙口夺粮”;“麦黄六月不算忙,秋收时节忙不上炕”……几乎所有的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农谚。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阳历四月十九到二十一日之间,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春寒天气结束,夏季的炎热即将来临,雨水渐丰,土壤温热,便于作物的生长,正是种植谷物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间,过晚种植谷子、糜子,其生长周期压缩,秋后霜期一到,谷子、糜子成熟度不够,产量下降。因此,农谚有“谷雨谷,中了谷子迟了糜”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