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流传着很多老话,只要在人聚集的地方就有老话的传播,这些老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语言,这些老话短小精悍,句句饱含老祖宗的智慧。
我国是农耕文明古代,在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流传着很多关于节气的老话,有句老话叫“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这句老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今年处暑在8月23日。处暑意为“出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离开,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所带来的热力随之减弱,天气会越来越凉快,昼夜温差会越来越大。
补充:如今立秋已过,但是我国多地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秋老虎的势头非常猛,天气异常炎热。农谚说“公秋爽,母秋凶”、“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狗”,今年是“母秋”,也是“晚立秋”,还是“秋包伏”,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今年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秋后会异常炎热。
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年以来最强,按照现代科学来解释,其根本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迟迟不南移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导致立秋后出现持续的回热天,秋老虎的势头猛烈。
处暑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候,一候为“鹰乃祭鸟”,表示老鹰开始大量捕杀鸟类;二候为“天地始消”,表示万物凋零的现象更加明显;三候为“禾乃登”,表示粮食即将成熟。有句老话叫“处暑满田黄,家家修谷仓”,说的就是处暑节气后粮食快要收获了,家家忙着把仓库修理好。
进入处暑意味着秋收作物很快可以收获了,因此农民对处暑非常重视,有句老话叫“处暑定丰收”,这句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到了处暑节气农作物的产量基本已经成定局了,可以看出粮食是否丰产。
有句老话叫“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根据老祖宗的种植经验,如果到了处暑节气谷类还没有抽穗,那么今年的收成就没指望了,那么有没有道理呢?
处暑后太阳辐射减弱,白昼时间越来越短,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如果到了处暑节气谷类作物还没有抽穗,那么农作物的生长积温就会不够,到作物生长发育停止时,籽粒还没有充分灌浆,农作物的籽粒就会不饱满,千粒重就会降低。此外,处暑后天气越来越冷,如果谷类还没有抽穗,到了籽粒的灌浆乳熟期可能霜降就来临,农作物很容易受冻害而死亡。
可以说老话“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很有道理,处暑已经是秋收农作物生长的后期,如果谷类还没有抽穗,那么粮食的秕谷会很多,严重的可能会绝收,农民为了减少损失只好把庄稼割了作青饲料喂牛。
处暑时节农作物即将成熟,农村老人还说有“3怕”,一怕连阴天,处暑后如果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不仅会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会降低,作物会出现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的现象),而且还会导致道路泥泞,不利于粮食收获;二是怕冰雹,处暑后粮食和瓜果快要成熟,下冰雹很容易造成果实或者籽粒脱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是怕刮大风,这点很好理解,大风容易导致农作物倒伏,不仅不利于机器收获,而且农作物的籽粒容易发芽或者霉烂。
总结,处暑时节谷类还没抽穗,即便后期肥水再足,如果农作物生长的积温不够,那么减产也在所难免,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安排农事,不要延误农作物的种植时间,要做到“紧跟农时,适时下种”。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根据节气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是粮食丰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