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3时55分迎来寒露节气,
霜染红叶,蝉噤荷残,夜凉如水。
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是描述露水的,一个是白露,莹莹白露;一个是寒露,凄凄寒露。它们俩的差别在哪儿呢?
白露时,白天是夏热,早晚是秋凉。寒露时,白天是秋凉,早晚是冬寒。虽然只相差一个月,但感觉却相差了一个季节。
就全国平均而言,秋季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其实是寒露。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寒露。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寒露。所以,“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寒露时节,不仅天气凉了,雨水少了,日照也少了。花鸟草虫,该飞的飞了,该睡的睡了;该谢的谢了,该歇的歇了。但农民们还没歇。我们经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实际上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秋天首先是忙着收,有的早一些,是“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有的晚一些,是“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人们忙着收,“寒露到,割晚稻”。收完了,还要翻地,“寒露霜降,耕地翻土”。还要打场,还要晾晒,“寒露割谷忙,霜降忙打场”。
收晒之后,又是新一轮的播种。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寒露节气是冬小麦播种的标准时间节点。冬小麦每年重复着寒露种、芒种收这样的循环。所以寒露对于节气起源地区而言,是冬小麦的“落地”节气。
中原地区的谚语是:“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当然,随着气候变暖,冬小麦播种的时间有所推延。例如从前华北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现在,往往是“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一斗”。
苏轼写道:“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lì,鸟鸣)。”露水变冷了,烟气变凉了,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的鸿雁,声音凄清而高远。但鸿雁只是匆匆过客,过了寒露便了无踪影。人们锦书遥寄的心愿,再也难以通过鸿雁传书的方式实现了。而在鸿雁渐远的同时,是蝉噤荷残的景象。
鸣蝉沉默了,荷叶凋零了。深秋时节,因为渐渐萧疏残败的景物,人们称之为老秋、穷秋,“穷秋九月衰”,似乎时光正在走向衰老。
寒露时节气候渐渐寒冷
气温逐日下降
公众在饮食调理上
要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
可预防“秋燥”伤人
可适当多食
秋梨膏、柿子、柑橘、香蕉等
既生津止渴、润肺清心
又利肠解毒、调整血压、静心安神
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可采取穿保暖性强的鞋袜
用热水泡脚的方式
让身体变得舒服又温暖
薄暮寒郊外
悠悠万里情
思念悠悠、牵挂不断
万里山河隔不断真情
愿有人为你添衣
寒露丨习俗·饮食
登高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重要习俗。寒露节气经常在重阳节前后,宜人气候也十分适合登山。因此,登高也渐渐成为寒露的习俗。我国北方气候渐冷,南方也秋意渐浓,秋季的萧瑟氛围往往给人带来伤感情绪。结伴外出游玩,登高远眺,是保持良好心情的不错选择。
秋钓边
寒露节气到来前后,天气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好时节。这段时期降温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使得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吃芝麻
寒露时节,气温由凉爽转为寒冷。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寒露节气前后,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成为寒露时令小食品。
饮菊花酒
寒露时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有些地区有用菊花酒除秋燥的习俗。菊花酒是用菊花加上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爱菊成痴的陶渊明一首《饮酒》诗中有这样几句:“秋菊有佳色,裛(yì,沾湿)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把沾着露水的菊花泡在酒里,那遗世独立的真情更为浓深。
今天也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
我们再次踏上追梦的旅程
背起打包好的行囊
眼下的别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这就是寒露
草木逐渐零落,众物趋于蛰伏
但生命并未就此凋谢
只是转而在静默中积累
寒露已至,温暖犹在
愿你用默默的努力
积蓄前进的力量!
来源:白银新闻
编校:翟倩倩强浩
原标题:《寒露:霜染红叶,蝉噤荷残,夜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