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被现代农民称为“恶性杂草”的芦苇。古人认为芦苇在开花时是最苍茫优美的时候,等到了霜降时,陕西等一些地区的芦苇已经谢了,不再苍苍。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寒声凝露”是这个节气最好的诠释。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对“白露”的描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此时,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果实增甜和干物质转化积累。并且,到了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主导地位将越来越强。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文明的产物,是专门为农业生产而确立的补充历法。人们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一些特定的生产活动,顺应自然的变化,按农时播种和收获,保证一年的收成。
多年前,人们在“观象授时”的年代,白天等待“大火球”的升起,记录太阳角度的变化和午时影子的长度,晚上观察星象的变化,慢慢的发现了一些规律。人们发现到了“冬至”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到达南回归线时,就开始往北回来了。所以,古人把冬至交节这一天,看作是太阳周期运动的起点,规定“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子月”。
另外,古人在制定二十四节气时,不仅依据太阳角度的变化,还依据斗转星移来制定,反应四季的变化。把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例如,古书中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转了一圈就是一年的长度。
咱们知道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角度变化制定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个周期大约是天,月亮围绕太阳运行一个周期大约是天。所以,阴历不能反应太阳的周期变化,也就是不能反应出四季的变化。
但是,古代是农耕社会,发现作物生长和太阳角度变化息息相关,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的情况。所以,古代在制定历法中单独制定了反应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反应季节的变化。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又是“阳历”,每年的交节时间在“阳历”上比较固定。
总之,二十四节气表,是古代长期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古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俗语农谚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白露单日行,苍天哭不停”是什么意思?今年白露节气是“单日”还是“双日”?
这句农谚给人的感觉有些夸张,里面的“哭不停”指的是降雨不断的意思。白露节气在阳历上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上有的年份在农历七月份交节,有的年份在农历八月份交节。古人把白露节气在农历七月交节称为“单日行”,交节在八月份称为“双日行”。不过,白露节气大部分的交节时间都在八月份,很少出现在七月份的时候。
类似的农谚还有“白露逢单,地下不干;白露逢双,干谷上仓”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白露节气在农历七月份交节,接下来降雨的天气会比较多,反之就会比较少。
白露节气时是农作物产量最后产量积累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对雨水需求已经不那么多了,需要充足的光照促使籽粒更加饱满和增加千粒重,对最终产量帮助很大。
如果,这个时候还在不断下雨,田间积水,导致作物根系呼吸不畅,引起叶片早衰和发生病害。并且,刮风下雨还会导致将要成熟的作物出现倒伏,贴在地面上作物容易发生霉变和发芽,也给收获和晾晒带来难度。所以,古人是不希望在作物即将成熟收获这段时间下雨的,下雨的年份往往伴随减产。
按古人的白露逢单的年份,后期降雨会比较多,今年白露是什么时候交节呢?是单日吗?
年白露交节时间是公历9月7日农历壬寅年八月十二日,具体时间是23点32分7秒,很显然今年白露是逢双了,降雨可能会少,有利于收获和后期晾晒。
其实,每年的农历七月份降水大多年份都要比农历八月多,气候干燥,秋高气爽,符合当季农作物对光照和积温要求。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一个说法而已,现在气候环境已经不同往日了,简单作为了解就可以,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安排农事更准确。
关于白露节气的农谚还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露水见晴天”,“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干雾露阴,湿雾露晴”,“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麦收十年早,谷收十年晚”,“种麦种到老,还是早种麦子好”,“今年麦子耩得早,来年麦子收得好”,“别说白露种麦早,要是河套就正好”等等。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了解,谢谢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