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在田间,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来自附近的村民,他们或趴着、或跪着、或蹲着、或站着的,用最辛苦的姿态向我们宣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赞礼。
苏北这些深沉的沙土地,就像陈酿多年的酒一样,朴实淳厚,已培育出面干香甜的铁棍山药,汲取天地精华,养育着一茬又一茬的山药人。
虽然早就听说用机械挖山药的传闻,但在我们的欢口老家,依然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挖掘。也许,他们用如此看似落后的手法,恰恰是为了秉持山药最纯粹最本真的属性。
在民间,山药被称为“夺地气”的药用植物。常庄、王庄、菜园、大韩、卞庄、刘桥和薛庙等村的铁棍山药,在种植一季之后,同一块儿土地要休耕若干年才能再次种植。在休耕期,农民只能换种玉米小麦等作物。
从教药材专家得知,“休耕”是为了恢复地力,如果连续种植,则导致产量低,病害多。这在种植学上称为“连作障碍”
一米多的深沟,如果说考古人员很辛苦,那么挖山药的工作量,一点点也不次于考古。
每一株山药被挖出来,就象一幅完美的作品。
这样来回奔忙的农村妇女们,大多是山药的“搬运工”。她们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在运送的路上,那些山药,在她们的心里,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呵护。
挖山药,要用上图大叔手中的小铁锹。
当然,运送的妇女们并不是时时进行,偶尔,她们也可以拉拉闲呱消遣。
跪地操作,其中的艰辛,不言自明。
这位大哥用铁耙,把土地上面凸起的地方,一下一下的摊平。
铁棍山药就这样一堆堆的放着,稍微风干下,它们将被集中运送。
挖山药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拈轻怕重的年轻人,无法适应如此繁杂的活计。
在平车上,每根山药都被摆放的整整齐齐。
挖山药的季节,技术较好的师傅们,象香饽饽一样,被多家农户争抢。
挖好的铁棍山药,也要按照标准进行分类。
上面粘上去的泥土,也要小心的涂抹干净。
欢口的铁棍山药和普通山药有很大的区别,不但营养价值较高,拿起来感觉还有一定的柔韧性。
山药要挖1米多深才可以洞察它的全貌,费心费时费力。呵呵,很多外地的小伙伴还不知道山药是竖着长的,今天看到,也算是开了眼界了吧!
由于长时间跪着或趴着,很容易腰酸背痛,因此,他们每干大半个小时,就要稍作歇息。
铁棍山药比较瘦长,有的只有拇指粗细。
劳动,是最美的风景。
挖山药时要谨小慎微,挖的姿势要正确,保证每一根山药都不能有损伤或者断掉。
欢口铁棍山药的生长高峰期为夏季的6、7月份,在3月份种植前,要先犁地,充分松土。同其它作物一样,气候对于铁棍山药生长的影响很大。“干旱时收成就不好。水大了也不行,非常容易烂。
如此看来,铁棍山药,也显得如大家闺秀般娇气。
10月中旬,霜降前后,欢口铁棍山药就到成熟期。
铁棍山药为了充分汲取土壤里的养分,根系向下延伸1米多深。
挖山药是个苦活累活。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就挖50、60斤,但在土地上冻前必须挖完。
刚挖出的鲜山药,需放上十天半月,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干松甜香。这些年,由于农人们还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如此优质的山药,也常常沦落为“身在闹市无人问”的尴尬。
农人们将入冬之前还未售完的山药贮存起来,有的还要入冷库储存,否则会烂掉或长芽。
欢口铁棍山药的营养、质量和药性口味不以长短大小而分,“即使是很细很小的也好吃。药性也不差,是典型食疗的佳品。
我们会经常说,希望老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挖山药现场实拍。
挖山药现场实拍。
挖山药现场实拍。
挖山药现场实拍。
不了解铁棍山药,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感触,也不会去在意或细致的观察它的成长历程。
给这位值得尊重的大哥,一个镜头特写。
山药挖出来后,由人工小心翼翼的将山药上的泥土去除,然后装上我们的平车!
在老家,天气已经有些寒意,但这位大叔的衣服,却被汗湿。
父亲说每一根山药的背后,都有一部心酸史。现在身临其境,才发现那话,是如此的贴切。
欢口的铁棍山药,深深扎根,被土壤挤压的“东倒西歪”,也不放弃潜行。
但,每个耕作者,春播秋收辛勤劳作,又何尝不是经历山药成长般的磨砺。
他们趴着,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恰恰是向生活发起的挑战、
他们跪着,是对土地的敬虔膜拜。因为,土地哺育了他们。
他们,无怨无悔,只是希望付出和收获能够对等。
她们展示的,是铁棍山药,但更是一种宣告,她们期待“深藏闺中”的它们,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
累点,算不得什么。
苦点,也不觉得。只是希望这些农产品,能够找到更好的归宿。
它们直直地长,不横生枝节,特别好挑选。轻轻地捆上,拿起来也顺手。
山药的做法也很多,可做红枣、山药、排骨汤。可拔丝山药。可将山药放进粥里,做各种米粥。还可以做蜜汁山药、冰糖蒸山药、桂花山药、等等。
山药有一定的滋补价值,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清代医学家李修国说:山药能补肾壮体,能使人目明耳聪。
看到上面的这幅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有一个儿子常年和他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一直患病,家里很穷,儿子年近三十还没有娶上媳妇。这期间,也有个别的姑娘看上了小伙子,可是一见到他那病怏怏的母亲,就走开了。
一日,小伙子去找一位老中医,求老中医给他开一种药,让他母亲慢慢死去。老中医听了后,想了想说:
“有,山药。你让她每天三餐服用。”
儿子遵守了药方,让母亲每日服用山药。
一年以后,母亲面色红润,身体渐渐硬朗起来,甚至可以下地劳作了。
这是一个忤逆的故事,虽然许多年已经过去,但是直到今日,只要见到山药,我的胸口都会疼一下。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孝”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子。在六书里面,它属于会意。让你一看到这个字,就能体会出它的意思。
这个儿子不但不尽孝道,还要害了他的母亲,是山药救了他母亲。山药多像健康使者的化身。它又像一张弓,弹回了儿子的杀心……
如今,细看尘世对于健康的来龙去脉探讨很深。其实食补是一条途径。
意识里,我始终觉得,秋日的农田,是幸福的处所,那温润的阳光,那收获的满足,那因浓郁秋色而渐渐泛黄一切的一切,似乎正在勃发出一阵阵惊喜,让你无力抗拒。走在山药地里,那些貌似平淡的小灰豆,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攫取了你游离的目光。
在儿时,可记忆的东西很多,其中一件便是采拾山药豆。每年的10月,老家的集市上,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一些农人,把自家采摘的山药豆,拿到集上,换取不多的零花钱。
如今,秋风转凉,大街上卖山药豆的也多起来,其实,在农村里,年纪大的老人,如果你问起他们长寿的根源,基本都会和山药豆扯上关系。
我之所以对山药豆情有独钟,有两个原因,第一,它的藤蔓和果实是乡村农户家一道不折不扣的风景,尤其是果实长成的时候,象是空中悬挂着一串串的珍珠;其二,每年深秋时,和家人一起拾山药豆,是一种无言可述的乐趣。
山药豆之美,在于它的营养朴实,它的低调,它的静默,和那些千姿百态的花儿相比,它是那样的黯然无神。
它们的生长,看似漫不经心,但其实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的馈赠。
其间,有很多年,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采摘山药豆的事,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如今,再次看到这样的画面,埋在心底的那份情感,顿时象水的涟漪一样,弥散开来……
手里摸着它们,不得不惊奇上帝的创造,一个小小的藤蔓上,竟然承载这样的负重。几乎每个叶片下面,都挤满了这些灰头灰脑的“小家伙们”。
当然,也有很多焜黄的枯叶一起落入,农人们只要稍作筛选,就可轻松去除其中大一点的杂质。
这,就是它给农人们的回报,它不需要人施肥、打药、浇灌,它用自己的方式,无声的成长,也无声的跌落。
周围的很多树都已老去,唯有山药用自己繁育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是它,使我在岁月中保持着与乡村灵魂家园的亲近,使我感觉到岁月和生命交替的呼吸。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变化,身体亦如此。假使你虚弱的身体变得健康起来,你一定会对山药和山药豆做出评价。
假的东西是赝品,脱离了实际作用的东西也是赝品。山药可不是。
我们的心是小的,不喜欢盛许多东西。平淡的饮食每天滑过我们的胃,身心便快活。不喜鱼肉之腻,专品粗茶淡饭之香;不喜艳妆妖娆,专捡自然素装,这是我真实的生活。而山药和山药豆,恰恰弥补了这些。
现在我们能够吃到这么好的山药时,要感谢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最美馈赠,更要感谢那些辛劳付出的欢口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或许,这就是大自然馈赠给农人们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