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而阳历时间不固定,今年(年)重阳节时间是10月23日。
提到重阳节,不少朋友会想到登高、敬老、赏菊、祭祖等,不少地区被称为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晒秋节等等。
民间关于重阳节,也流传着不少说法和谚语,而每年的重阳节,基本上都在寒露节气或霜降节气前后。由于重阳节每年的阳历时间不固定,因此,会出现谁先谁后的现象。
正是基于此,今年重阳节出现了2点不一般,结合节气的变现,老农们总结了2个特点,到底好不好?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农谚详细说说,大家看完后就明白了。
第一个特点:今年重阳节在寒露节气之后今年重阳节的阳历时间是10月23日,而寒露节气时间是10月8日,今年重阳节要远晚于寒露节气。
而去年(年)则恰好相反,去年重阳节的时间是10月4日,寒露节气是10月8日,重阳节的时间要早于寒露节气。
重阳节时间和寒露节气的先后顺序问题,之所以会有不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闰月的存在,一旦出现闰月的年份,就有可能改变先后顺序。
“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重阳寒露后,年景无堪忧”
按照农谚的说法,重阳节在前以及寒露节气在前,对于当年农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意思是指,如果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到来,那么当年或许是灾年,意味着当年气候变化大,出现干旱或涝害天气,农作物产量受影响。
“重阳寒露后,年景无堪忧”所指的意思恰好相反,如果重阳节在寒露之后到来,那么当年是个好年景,气候风调雨顺,农作物长势良好,农民朋友不用过于担忧。
而今年的情况属于后者,也就是重阳节在寒露之后,按照上述农谚的意思,今年则是一个丰收年。
从当前秋粮收获的情况来分析,今年多地玉米、大豆的产量都不低,呈丰收趋势。比如,笔者所在的豫东地区,今年玉米亩产普遍在-斤居多,部分地块达到了-斤。而大豆的亩产也在-斤居多,部分地块达到了斤以上。
所以,单看今年重阳节的第一个特点,多地应验了“重阳寒露后,年景无堪忧”的说法,对于种植户来说是好事。
第二个特点:今年重阳节在霜降节气之前今年重阳节时间是10月23日,而霜降节气时间是10月24日,两者相差一天,重阳在前,霜降在后。
年两者的先后顺序就不一样了,年重阳节是10月25日,霜降节气是10月23日,霜降在前,重阳在后。
而不同年份,重阳节和霜降节气出现前后不一样的情况,和第一个特点类似,主要原因之一还是闰月的存在。
“霜降重阳后,冬天要大寒”
按照农谚“霜降重阳后,冬天要大寒”的说法,如果当年霜降时间在重阳节之后,那么当年冬天会比较寒冷一些。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出行角度来分析,如果冬天过于寒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不少朋友不太喜欢冬天太冷的原因。
而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说,冬天适当的寒冷,或更有利于庄稼的上涨。农谚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就是用来形容冬季寒冷的现象。
以小麦来举例,如果当地冬天过于暖和,一方面,会导致小麦出现旺长,大多数水分或养分,供给了向上生长,而向下生长的根系则较少,导致根系扎不牢,自身抗逆性减弱,冻害、病虫害危害加大。
另外一方面,冬季温度过暖,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会造成田间病虫害的危害增加,也不利于正常生长。
相反,如果冬季比较寒冷(不是极端的降温寒冷天气),大大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促进小麦向下生长,根系扎得更牢固,等到年后返青以后,更有利于中后期的生长。
因此,单从该句农谚来说,如果霜降节气在重阳节之后(也就是重阳节先到,霜降后到),对于种植户来说是有利的。
而今年恰好也属于“霜降重阳后”的范畴,明年或将还是一个丰收年,这就是今年重阳节的第二个特点。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重阳节的2个特点,确实有不一般的地方,所对应的结果相对农户们来说都是好的。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