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8日
辛丑年九月初三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寒露
此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晶莹的露水将凝未凝,皎白成霜,带有点点寒意,故名。
不同于白露的暑消微凉,也不似霜降般寒气更甚,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凝露成霜,寒意愈盛。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伴随“寒露”而至的浓浓秋意,北方层林尽染,南方蝉噤荷残,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自白露开始,陆续就有鸿雁启程南飞了。到寒露前五日,最后一批鸿雁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古人称之为“宾”。
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寒露后五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
深秋天寒,鸟雀不见,海边出现蛤蜊,因贝壳与雀鸟很像,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变的。
感寒露之萧瑟,听鸿雁之匆忙,望鸟雀之惆怅。
三侯菊有黄华。
再五日,菊花盛开,遍野金黄。华,通花。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因此说菊有黄华。
秋风渐冷,寒露来,菊花黄,愿与君共赏人间时节菊花香。
寒露养生重点:肺与肾
寒露属于秋中之秋,这个节气要抓紧时间收敛阳气。
农人说,“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寒露时种下的小麦收敛的阳气最多,收成也会更丰富,但种的速度一定要快,因为之后大部分的作物都会停止生长,开始为冬天的“藏”做准备了。
所以对于身体的养护,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做好“肺的收敛”和“养阳气”。
所以寒露的养生要点就是:
①养肺以收敛阳气
明代医家吴坤说“肺以收敛为德,主秋令者也”,养肺,可以把阳气逼回到我们的五脏六腑。
②靠肾阳来培养体内阳气
阳气从肾而来,肾阳充足,则一身俱暖,而寒气也是最容易伤害肾阳的。
总结下来,肺和肾是寒露养生的重点!
寒露养生之饮食起居
寒露脚不露
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此时要注意避免脚部受寒。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脚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人体,影响其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
此外,还应该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不但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
多食滋阴之品
寒露时节,燥气当令,容易出现诸如舌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秋燥症状。
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养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芝麻、糯米、百合、番茄、梨、香蕉等。
此外,还应少食油腻厚味及辛辣之物,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等。因为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更因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饮水以温热为佳。
注重调畅情志
寒露之后,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由盛转衰,不免让人触景生情,勾起人们心底忧郁的心绪,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凄凉垂暮之感更胜,此时情绪调养十分重要,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宁平静的心情,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
运动有讲究
寒露后,可以选择慢跑、登山、散步等形式,但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
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
寒露将至,您可以赏秋菊、蒸蛤蜊、温美酒、问候亲友,小艾也祝愿您,吉祥安康,有「艾」暖洋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