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4个节气中的霜降,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农谚说“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小雪蔬菜都回来”,这就是说,霜降到来时,因为天气冷了,萝卜等蔬菜需要收获贮藏起来了。事实也确实如此,所以“霜降”节气时,不仅早晚的温差会很大,而且相关的民风习俗也比较多,但并不是表示“降霜”,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霜降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代表着再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整个秋天就会过去,而即将进入冬季了。霜降节气之后,深秋的景象会比较明显,来自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甚至会一波接着一波,越来越频繁。然而,霜降并不表示就是“降霜”,也就是俗称的“下霜”,而是表示气温的骤降以及昼夜的温差变大。因为“下霜”是天冷和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具体表现,所以才用“霜降”来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的。
可见,“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这样一个气候的特征,而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以后就一定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也就是说“霜”并不是“下”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的变化遇到寒冷的空气凝结而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此“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而与气温有关。换而言之,虽然到了霜降节气,但是并不表示就一定会“下霜”。
由于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所以人们还是非常重视的,全国各地虽然风俗习惯不同,但是都会在这个节气到来时,传承历史,举行和开展一些传统的习俗活动。比如扫墓祭祖,祈求先人庇佑,能风调雨顺生活幸福;“迎霜”、“送芋鬼”等,希望御寒祛凶,健康平安;举行菊花会,饮酒赏菊,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等等。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所以还有吃鸭子、牛肉、迎霜兔肉、柿子、煲羊肉汤等进补食俗。
扫墓祭祖,送“芋鬼”。从古到今,每到逢年过节,或者是相关的节气时,人们都不会忘记上坟祭祖,扫墓祭拜,焚烧纸钱,既不忘祖先,又祈求先人保佑幸福安康,而霜降节气也是如此。民间所谓的“送芋鬼”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霜降节气时,人们用瓦片或石头堆砌成塔,在塔内放入柴火点燃,直到把瓦片或石头烧红,再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或石头烫熟芋头,称之为“打芋煲”,最后再把瓦片或石头丢到村外去,这就是“送芋鬼”。人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祛凶辟险,迎福纳祥。
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霜降虽然已是深秋,但是白天时依然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空气新鲜,尤其是欣赏红叶的绝佳时节,所以人们往往喜欢登高远眺,不仅可以观赏到美好的秋景,更能够放飞心情,心旷神怡。而霜降时,也正是菊花的盛开季节,更是赏菊的好时光。“霜打菊花开”,面对象征着优雅高洁、富贵安康的菊花,举行一个菊花会,边赏菊边饮酒,既表达了对菊花的崇敬和喜爱,也陶冶了情操和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吃鸭子,吃牛肉。在我国的北方把秋天的食补说成是“贴秋膘”,而在南方则更看重于“补霜降”。比如在闽南、台湾等地区,霜降这一天就会进食补品,且主要以鸭子为主,充分表达出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进补的高度重视。而在广西玉林等地的居民,则习惯于在霜降这一天,早中吃三餐都吃牛肉,用来补充能量和热量,以祈求整个冬天里的身体都能暖暖和和身强体健。另外,羊肉与兔肉等也被民间认为是霜降进补的上好食材。
霜降进补,养生保健。民间谚语说“一年补百样,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天气越来越冷,用食补来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是很科学的养生方法。除了各种肉类和蔬菜之类的食补外,在民间还认为水果也是秋补的好食材。比如霜降时节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护筋骨,甚至可以预防冬天嘴唇开裂。除了食补,霜降时节,人们还强调饮食起居的保健。比如气候转凉,重点做好“三防”:秋燥、秋郁、秋寒。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不要触景生情,产生郁闷;注意保暖,不要受凉生病。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