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就要到了,是秋天在年度的最后一场演出,幕后的冬天已准备登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北方气温已多在5度以下,南方仍20度以上,温差较大,但霜降有一个相同的习俗:吃柿子。
柿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籍”,古代只有帝王贵族能享用,鉴于其药食两用,颜色喜人,符合吉祥寓意,被广泛引种,形成“软硬通吃”、“方圆兼有”、“红黄共存”的大家族,有圆柿、鸡心黄柿、方柿、磨盘柿、莲花柿等品种,以及衍生出冻柿、水晶柿、柿饼等食物。
柿子在民间是吉祥之物,从大量谐音字可以看出来:万“柿”如意、好“柿”成双、“柿”不可挡等,当然,也有一些警示语,比如“软柿子”。
中医对柿子有较多研究,认为柿子“全身都是宝”。从鲜果,到柿饼、柿霜、柿蒂,乃至柿子叶,都有功用,可镇咳止血、健脾活肠、清热降火等。
霜降前后,最应景的就是柿子,传说是柿子曾救过饥寒交迫的明太祖,习俗就流传下来。从医学上看,成熟的柿子呈暖色,可在寒冷天气给心理一个“温暖”的暗示。在霜降前后,柿子是最佳成熟期,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E、B1、胡萝卜素、果糖、果胶、葡萄糖、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和元素。
天气转凉,体质也在调整和适应,为御寒做准备,寒冷最容易引起感冒、皮肤起皱、嘴唇干裂。柿子中丰富是维生素族、果糖和矿物元素,维生素充足是抗感冒的利器,果糖被皮肤吸收,能对付各种干裂问题,所以“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实际上是柿子起到预防感冒作用,还有“润肤霜”作用。
除了防感冒、防干裂,霜降吃柿子,不仅能满足口腹,还有这几个好处:
一是能健脾,助运化,《本草纲目》记载柿子属肺、脾、血分之果,有健脾作用,促进身体运化机能。
二是防止大便干结、便秘。秋燥上火,或秋末进补,大量食物不能消化,来点柿子促进肠胃蠕动,加快大便排出。
三是润肺爽喉,秋天干燥容易干咳,柿子可以润肺、镇咳,有的柿子就是果皮里裹了一包蜜,吸水一般进入咽喉,非常甜爽,对喉痛咽干很有用。
四是女人可以补血,柿子中的铁元素含量较多,可以帮助人体补血,一些贫血的病人可以多吃点柿子。
五是降压消炎,现代研究表明,柿子或柿饼、柿子叶,可一定程度上降血压,对软化血管有好处,还有消炎作用。
民间曾流传不少食用柿子的注意事项,比如,柿子不能空腹吃;柿子不与高蛋白食物如鱼、虾同食,会形成胃结石;柿子不能与白酒同食,会胸痛胸闷;柿子不能和螃蟹同食,会腹泻和中毒;柿子不能和红薯同食,会产生结石,等等。
柿子偏寒,含有较多鞣酸,是被研究证实的,但吃了柿子,还同时吃其他食物,是不是容易出问题?有“不怕死”的人专门试验过,证明与柿子“相克”的食物,很多是错的。如吃螃蟹不能同食柿子,这两个都是秋末优质食物,试验发现他们同食没有任何不妥,说是容易中毒,大概率原因是螃蟹不新鲜,腐烂了引起中毒,结果不幸被柿子背锅。
但处理不当、有异味的柿子,或未成熟的柿子,以及柿子皮,确实是不能吃的。一下子过量吃,大量柿子堆积在胃肠道,也是不行的,容易出现问题。
柿子不是人人适宜,这3种人最好节制一下:
一是管不住嘴,喜欢胡吃海喝的人,柿子的美味让人忍不住,但多吃柿子无益,还会滞涨、反酸,每次1个足够。特别是减肥的人,吃柿子会越吃越增重。
二是糖尿病人,柿子的糖分很容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给病情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有胃病的人,吃了柿子会引起胃部不适,在柿子诱惑面前要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