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诗中节令柿子柿叶翻红霜景秋明月几时
TUhjnbcbe - 2024/6/18 23:59:00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柿子,实在是种挺有意思的水果。

老话说,“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柿子是属于深秋的水果,从寒露开始,树叶由绿转黄,果子慢慢变红,秋天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一过霜降,几场寒霜一打,树叶落去个大半,只剩一簇簇火红的柿子高悬枝头,压得粗壮的枝桠也低垂了下来,衬着背后碧蓝的晴天和树下金黄的谷垛,看得人满心欢喜。宋代张舜民有诗写道:

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

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

稻熟,鱼肥,柿子黄。单看这一句,就觉得满满的秋意跃然纸上,带着些丰收的喜悦与香甜。

而柿子确实是极为香甜的。宋代仲殊有一首《西江月》,专写柿子的滋味:

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

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神鼎十分火枣,龙盘三寸红珠。

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他说柿子是“人间甘露”“清含冰蜜”,想必吃的是个熟透了的柿子。柿子要拣软的捏,这不是没道理的,蓄足了养分的熟柿子,闻起来芬芳馥郁,捏起来也是柔软弹手。薄如蝉翼的外皮下面,是蜜罐似的一包汁水,香甜诱人。

《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买了一只火晶柿子,插上吸管“哧溜哧溜”地吃,的确是这种熟柿子的正确吃法,因为熟透的柿子就像灌满汤汁的小笼汤包,一旦戳破了皮,堪称灵魂的汁水就流淌出来,剩下的部分也就食之无味了。

但在我的印象里,用吸管吃柿子也许还有另外一层作用,就是可以让吃相优雅一些。我许多年不曾吃过柿子了,都快忘记了柿子的味道,倒不是不想,而是母亲几乎从不买柿子。

有一回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其中的缘故。母亲噗嗤一笑,说她曾经是爱吃柿子的,还是在我一两岁的时候,她买了几个回家,挑了一个熟得最透的一个给我,自己就转身去忙了。再回来看我的时候,发现我抱着金黄的柿子,整只地往嘴里塞,果皮啃破了,连果肉带汁水,吃得满头满脸都是,还顺便弄脏了整身衣服。那场面,实在是不太雅观。从此,她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干脆不买柿子了,时间久了,也就忘记自己曾经爱吃了。

再后来,无论爱不爱吃,柿子都不那么好买了。其实这东西很奇怪,它必须在成熟之后人工爬上树去摘,否则就会长久不落,直到树叶落尽依然挂在枝头,如同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小红旗,飘荡在冬季的寒风里。唐代刘禹锡曾经就对着冬日里高悬的红柿子写下过一首《咏红柿子》: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这只红柿子,早上披着晨霜,和星星站在一起,晚上像太阳一样高悬树梢,因为被采摘的人遗漏,反而能够红得长久。其实,不耐储存的柿子很难运出村庄,卖不上什么价钱,也许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唐代,临潼火晶柿子还能卖到长安城里,但在人力比物贵的今天,摘柿子实在算不上是一件高性价比的劳动。所以,村里的那些柿子,除了孩子们偶尔摘上几个玩玩,其他的也就随它挂在那里,天养天收。

相比于采摘,其实不耐存储这一点才是柿子更让人头疼的地方。中国是柿子的原产地,很久以前,就有野生的柿子生长在深山里了。但是,正是因为柿果易腐烂,在很长时间里,它的果实就鲜艳沉寂在山林田园当中。

直到东汉时,柿子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东观汉记》记载:“韦顺为东平相,赏罚必信。有柿树生屋上,徙庭中遂茂,顺至孝,行人以为感于天地而生。”说有一棵柿子树长在丞相韦顺家的房顶上,被家人从房顶移植下来,种在庭中,结果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当时的人认为,柿子长在屋顶是因为韦顺的孝顺感动了天地,是祥瑞之兆,于是在家里种柿子,也逐渐流行了起来。到了唐代,柿子已经是相当常见的水果了,所以在街头吃火晶柿子这种场面,应当并不罕见。

除了食用,柿子树还另有其他的风雅用途。《新唐书》记载:“虔善图山水,常苦无纸,知长安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习书,岁久迨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说的是郑虔在长安居住的时候,生活困顿,没有钱买纸张练习书法,见慈恩寺中,有许多的柿叶,就搬到寺内借住,每天取红色柿叶,当作纸张刻苦练习书法。就这样日复一日,寺中的柿叶全都染上了他的墨迹,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唐玄宗称之“郑虔三绝”。后世著名书画家徐渭曾有诗说“柿叶学书才不短,杏花插鬓意何长”,说的就是郑虔的故事。

如今,虽然柿子在人们的餐桌上不再重要,但它却依然是秋日里不可或缺的那抹红色。它是故乡温暖的底色,是儿时甜蜜的记忆,更是根植在我们心里的文化印记,永不褪色。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原标题:《柿子:柿叶翻红霜景秋『明月几时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中节令柿子柿叶翻红霜景秋明月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