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四时之始,所以在古时候被认为是重要的节日,就算是天子在这一天也要斋戒,亲自率领着公卿诸侯大夫等人前往东郊迎春,百官都要穿着青衣出行,以符合“春为青阳”的含义。不但天子如此,郡县也是这样。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民间还在举行,又被称为“接春”。
迎春之外,还有打春,这是鞭打春牛的意思。这种风俗兴起于六朝,汉魏的时候,只有把泥土制成的耕牛和耕牛人放在门外,以表示农耕的早晚的风俗。凡是立春逢着十二月中旬的时候,把耕牛人放在土牛的前面,以表示农耕时间早;若是立春逢着十二月底或是正月初的时候,则把耕牛人放在土牛的旁边,以表示农耕时间适中;若是立春逢着正月底,则把耕牛人放到土牛的后面,以表示农耕时间晚了。再后来,则不再用来表示农耕时间的早晚,仅是用鞭子抽打土牛而已,但用意还是在于劝农劳作的。到了现在,这种风俗已经渐渐革除掉了,只有乞丐拿着小春牛,向人家卖春牛图,以便索取金钱而已。但这个时间也未必一定是在立春日,大多都是在立春前后数日的。比如在《黄陂(音同皮)岁时纪》中所说的,更是可笑:
“每逢立春之左右,邑役必派人下乡说春,售芒神春牛。说春之人红袍纱帽,以一人鸣钲,所说皆吉利语,似歌非歌,似谣非谣,说毕酬以米。曾见某贫家见春官来,忙托一板凳与坐,凳缺一脚,春官云:‘见了春官把凳托,托个板凳三只脚。不是春官看见快,险险栽破后脑壳。’又某贫家以闭门羹待之,彼唱曰:‘一见春官把门闩,交了霜降打脾寒。’诸如此类,亦趣事耳,足引人发笑也。”
这段记录的大概意思是说,从前每到立春前后,邑官必然会下派人手到乡间去说春,兜售芒神春牛。说春的这些人被叫做春官,穿着红袍纱帽,沿着各家各户敲锣打鼓说着吉利话,说完了就让百姓给他们米面以作为酬劳。曾经有户穷人家见到春官来,赶紧给他找了条板凳,却没料到板凳缺了一只脚。春官所以戏谑对方,说要不是自己看见快,险些要把脑壳儿给摔破。又有一户穷人家见着春官来,直接闭门不招待,这个春官就唱着顺口溜说你这样一见春官就把门给关了,霜降以后肯定没饭吃。这样的记录很多,实在是惹人发笑。
由此可见,现在人们对于立春这个节气,早已不像古时那样看重了。
此外,在立春日这一天,古时候还有“戴彩”的风俗,就是把彩纸或彩绢剪成各种花样。如梁朝的宗懔(音同凛)在《荆楚岁时纪》中所记载的那样:“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意思是说,在立春这一天,人们都会将彩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宋朝的庞元英在《文昌杂录》里也有说到:“唐制立春日赐三省官彩胜有差。”意思是说唐制在立春这天,皇帝会赐百官以彩胜。而到了宋朝,花样就更多了,比如宋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说: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如贺讫,戴归始第。又士大夫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东坡立春日亦簪幡胜过子由,诸子侄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幡胜耶?’”
大意是说,在立春这一天,文武百官都会受到皇帝赐幡胜,根据官衔不同会有不同的幡胜级别。有些士大夫家里自己也会剪春幡,或挂在家人头上,或点缀于花枝之间,或者剪成其他的图案互相嬉戏。苏东坡在立春这天曾有次头上戴的春幡数量超过了弟弟苏辙,家中的子侄便都调笑他:“伯伯这样的老人家也戴春幡吗?”
古时人们戴彩,或为小幡,或为花胜,或者剪成蝴蝶形状铜钱形状的都有,不但百官有皇帝赏赐,在民间,也是男女老少都会戴的。
还有在这一天吃生菜的,比如后汉崔寔(音同时)在《四民月令》里所记载的:“凡立春日食生菜,不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进浆粥,以导和气。”此外还有拖钩这一种游戏,如在《荆楚岁时纪》里所记载的那样:“立春日为拖钩之戏,以鞭作篾缆相罥(音同倦),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按照这条记载的说法,其实拖钩之戏指的就是后世的拔河这一游戏,唐朝的时候这一活动是在清明节这天玩耍的,而现在则是儿童的常玩游戏,并不限定在立春与清明这两个节日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