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不是领导人可调节的舞步
□刘晓忠(财经评论人)
当务之急不单纯是想方设法把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特定数值,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一场伐毛洗髓式的清理整顿。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12月和全年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CPI同比增长2.5%,环比上涨0.3%,全年同比增长2.6%;而去年12月PPI同比增长-1.4%,全年同比增长1.9%,整体上反映国内价格指数并未出现显著的流变性冲击现象。
其实,就目前的数据看,尽管CPI的统计数据与居民真实的感受依然存在偏差,但更值得警示的是PPI连续22个月的同比下降走势。
PPI连续22个月同比增长为负,预示着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的信用创造活动活跃度不高,市场缺乏真正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有效投资项目,今年经济依然面临突出的稳增长压力和风险。
导致经济内生增长活跃度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国际经贸体系今年将面临更具不确定性的变迁。去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转强,如美国去年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达4.1%,去年10月份美国月度职位空缺数量达390万个,创衰退期结束以来的高点等,国内部分人士认为美国经济趋稳走强若在今年持续,将对中国外需产生显著支撑,进而带动国内信用创造。
不过,这种看法显得有些乐观。因为,一方面最新消息显示去年11月美国贸易赤字下降至342.5亿美元,创四年来新低,在经济走强下贸易赤字下降,佐证了之前对这一轮美国经济趋稳走强带有典型的制造业重塑并存在一定进口替代特征之判断;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TIP(跨大西洋(7.39, -0.25, -3.27%)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在今年将渐次完成谈判,欧美订单将逐渐从中国等向欧美国内和其TPP、TTIP贸易伙伴国转移。
此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即人口老龄化下真实储蓄率趋降,中国今后将愈发面临着真实储蓄稀缺的现象。显然,这预示着中国今后将愈发缺乏更多的储蓄资源用于出口,换言之,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呈边际递减态势。
鉴于此,今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当务之急不单纯是想方设法把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特定数值,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一场伐毛洗髓式的清理整顿,基于市场手段加速对僵尸企业和僵尸资产进行去杠杆,避免行*手段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效应。同时,鉴于过去企业钟情的大批量、大订单式需求模式逐渐式微,在清理整顿 吃钱 项目的同时,加速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转型,提高企业对需求市场日益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的敏感性适应能力,引导企业构建科学的需求响应机制。
由此可见,今年正值新一轮改革元年,而改革主导经济社会走向,就应清晰地理解,经济增长不是人为能调节的舞步,对经济展现出的能快能慢的调控力背后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分割经济问题和资源配置的人为扭曲问题。而要让市场起决定作用,就必须用法律和制度限制权力的多动症,因为稳增长之惑实质是权力的规制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