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茶文化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农耕,天体运行,气候,健康,风水等息息相关。尚美森活家策划了本生活系列月刊,以节气、茶文化、风水、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结合时令进行科普和介绍,同时在文中进行公司近期举行活动的宣传。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
已是秋季,在飒飒秋风中,尚美为大家带来了本期生活系列月刊。本刊将以寒露、霜降两个节气为主线,为大家呈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结合周易讲述风水,并整理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节日科普。
寒霜细会不夜侯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元吴澄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若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寒露便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寒露过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意消散,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空气干燥。冷空气在靠近地面时变成水蒸气,在近地面的植物上形成小水珠。这些露珠伴随着寒气,“寒露”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宋朝邵雍在《秋怀三十六首中》曾言:“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在中国古代,寒露的标志性物候有三种。
一候:鸿雁来宾
意为鸿雁的最后一批在这个时节南飞,古人称后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意为这个时节后很难寻觅飞雀,但海边却多了很多蛤蜊,其贝壳上的花纹颜色和飞雀相似,便认为是飞雀变成的蛤蜊
三候:菊有*华
“华”即“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菊花因阴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这三类物候在唐朝元稹的《咏廿四气诗》中也有体现:“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时节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雪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霜降”之意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唐朝刘长卿曾在《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中曾言:“霜降鸿声切,秋深促西风。”
我国古代将霜降也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意为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古人将这个现象视为兽在祭天报本。
二候:草木*落,意为树叶枯*掉落。
三候:蛰虫咸俯,意为蛰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民间各地在寒露和霜降时节,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民谚有云“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香甜的柿子在秋天成熟,果味干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
与寒露最为接近的中国传统节日便是重阳,此时正逢菊花盛开,天干物燥,所以一些地区便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和登高、吃花糕、赏菊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在众多关于重阳节习俗的记载中,最为耳熟能详的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了重阳节,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将在后文“落叶蝉鸣话佳节”中详细与大家分享。
节气习俗
提到饮酒赏菊,那必然还有品尝螃蟹这一大习俗。
古人曾云:“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
民间也有“九雌十雄”的谚语。蟹在秋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上等名贵水产。
同时民间还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在北京,斗蛐蛐是寒露的重头戏;岭南部分地方流行“拜太公山”。
因为气温的变化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赏枫叶和垂钓也成为了寒露的风俗活动。
而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时节有“送芋*”的习俗。人们会用瓦片或土块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放柴点燃,等到瓦片烧红后,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熟芋头或红薯,叫做“打芋煲”。最后将瓦片或土块丢到村外,称作“送芋*”,以这样的方式,辟凶纳吉。
这些民间关于节气的习俗,都和风水有关,大多是从周易中演化发展而来,可以在本刊的第二篇“品经论典晓风水”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周易与风水的知识。
节气养生
在寒露霜降时节,保暖尤其重要,其次是防秋燥。
饮食方面要切忌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凉茶也要避免饮用,穿着也以保暖为主,尤其是足部,谚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而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又时逢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民间更有在霜降时节进补的说法:“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古至今,在华夏人民的心中,节气和养生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养生节点,而一杯时令茶,对应着季节更迭中阴阳五行的流转,蕴藏着颐养生命的健康。
在《神农百草经》中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解之。”早在中国古代,茶的存在便不仅仅是饮品,更是解*治病养生的佳品。
茶文化的历史
茶叶,源于中国,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早在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茶树,中国茶文化便从那时开始发展、传承。
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茶的发展历史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唐代即有“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19世纪初,茶叶的成分才逐渐明确起来。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在民间,有“一年之茶在于秋”的说法,在这秋意渐深的天气里,闲下来时捧一杯热茶,温暖心神,而寒露时节所对应的便是寒露茶。所谓寒露茶,乃是指寒露节气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也叫做“正秋茶”。
寒露时节,坚持合理饮茶品茶,既可温暖滋养身心,又无燥火袭人之扰,既能御寒暖身,又可养胃助消化、预防感冒等疾病,保健功效相当强大。御寒暖身,红茶和柑普茶都是作为寒露茶的首选。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霜降和寒露相同,保暖为重,其次也要防秋燥。重发酵的茶,如岩茶,特别是陈年普洱、凤凰单丛;红茶;黑茶等皆宜。
以茶会友,以茶养生。
尚美森活家的申时茶会如今升级为了节气版,将以节气为主题,围绕不同节气开办申时茶会,为各位嘉宾带来每一期都不同的主题茶会,感受全新的体验,了解更多的茶文化。
写在结尾
寒露、霜降是由秋入冬的两个标志性节气,在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生活节奏,状态,饮食,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事半功倍。
而结合节气,饮用茶品,对身体百利无害。
尚美的申时茶会将会对于不同节气带来不同种类的茶文化科普,欢迎各位嘉宾加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