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这话不仅有理,甚至满含血泪!
每一句农谚几乎都会穿越千年。
有人将之上升到祖先的智慧,这点没错,真实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沉重得多,甚至满含血泪。
生存,是先民们最真实的目的,为此,每一棵庄稼,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不断摸索,不断琢磨总结出来的,其间不乏艰辛与失败,渐渐用血汗和泪水磨洗出一句话。
最终上升到智慧,但其间却满含热泪。
所以,我有此笃定的回答!
事实证明,秋分起葱,虽有偏差,却是大自然赐予智慧。
乡村滋味是从鲁西南农村从出来的农家子弟,对时令的推转序移有着极深的感触。
鲁西南位于北纬34°线附近,四季分明到可眼观、可手触、可感受。以立秋为例,尽管白日依然暑热难当,夜晚便能明显感觉到风凉,立秋前日,下水毫无刺骨之感,立秋当天下水,就能明显感受到水体下部的冰冷,一些秋虫,如蝉,声声凄切,某些秋虫,如蟋蟀,便也开始了振翅秋鸣……
农谚说: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在农民的眼里,秋来得更实在、更深刻!
正是在这利益相关的精细观察和思考、总结中,老百姓理出了庄稼与季节的交互与纠葛,用千百年的实践验证着智慧的结晶!
题中所说的“葱”,正是其中之一。
不过,农谚都有其地域性,也会有所变化。
农谚都有其地域性。仅就山东而言,气温自南而北,从西向东逐渐递减,气候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因此农谚中的“起葱”时间也并不完全一样。
将之置于全国范围,则差异更大。
而且,四万年来,地球自转倾角一直在不断变化,虽然幅度不大,但对地球的影响却非常大,地球上的气候随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令人惊异的是,先祖们对季节的观察和总结每每令人叹为观止,尽管“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的谚语,在各地有所不同,但就中原地带而言,其准确度令人感慨!
青壮童叟,生老病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虽有孔融四岁让梨,公孙弘四十读书、八十入相,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都是普通人,都有着青壮童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使命。
象我这般碌碌无为之辈,恰恰是没有搞懂生命四季荣枯之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虽人生各自精彩,但跳脱此规律的人并不在多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壮不努力,人过四十,秋风即起,再想找回昔日的辉煌已然不易。
所以,农谚有道理,诚不欺我,还是要从中早些悟出更多的道理。
乡村滋味,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