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TUhjnbcbe - 2023/7/21 17:52:00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m.39.net/disease/a_14351057.html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道上的位置划分时间的历法,反映了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的规律。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经过周、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系统。二十四节气不仅在中国,还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和使用,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标志。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表示自然节律的特定节令。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依次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时候(即太阳在*道上的位置)、气候(即季节变化)、物候(即自然界生物现象),还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谷雨表示雨水增多,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冬至表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北半球开始进入严寒季节。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开始观察天象,记录日影长度,测量太阳高度,划分时间,确定农时。这种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的历法叫做物候历。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保存了节气制度的原始形态。

到了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干支历,即用天干和地支相配合来表示年月日。干支历是一种阴历,即以月亮盈亏为准则来安排月份。但是阴历与太阳年有差异,不能准确反映季节变化。

因此,人们又在干支历中加入了节气成分,即以太阳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年度,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这样就形成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二十四节气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经过历代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系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汉刘歆所编纂的《太初历》,东汉张衡所撰写的《灵宪》和《浑天仪》,唐代李淳风所修订的《大衍历》,宋代沈括所编写的《梦溪笔谈》,元代郭守敬所主持的《授时历》,明代徐光启所编写的《西洋新法历书》,清代乾隆皇帝所颁布的《乾隆历》等。这些历法和天文著作都对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方法、物候现象、农事活动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记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中国,还在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和使用,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也受到了西方学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