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来历,你知道多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表示炎热的夏季结束了,这时的暑气逐渐减弱,由炎热向寒冷过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处暑的“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在大部分地区,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时期,南方地区和凉爽的北方地区一样,都处于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季节,这一时节,阳光依然充足,并且少有台风和暴雨。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在大部分地区,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时期也是进补的好时期,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材来进补,如牛肉、羊肉、鸡肉、鸡蛋、牛奶等。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空气的流通和充足的水分摄入。
在处暑这个节气前后,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活动,例如:
祭祖:在处暑节气之前,有一个叫做“中元节”的节日,也称为“*节”或“盂兰盆节”。这个节日是用来祭祖和祈求平安的。在处暑节气前后,人们会前往祖庙或者祠堂,祭拜祖先,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迎接秋收:处暑意味着夏季的高温即将结束,农作物逐渐成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季节,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在农村地区,人们会举行“打稻节”等庆祝活动,展示农业生产的成果,同时也表达对未来丰收的祈愿。
赏秋:处暑时节,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可以开始欣赏秋景。这个季节是观赏红叶和赏菊的好时机。人们会前往公园、山间等地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的美好。
吃热食:处暑节气前后,一些地区会有吃热食的习俗。例如,在福建地区,人们会吃一种叫做“鸭仔蛋”的食物,即将鸭蛋煮熟后用热水浸泡,使蛋壳表面的细菌被杀死,然后加入一些调料和辣椒,搅拌均匀后食用。
放河灯:在处暑节气前后,一些地区会有放河灯的习俗。人们会在河边的寺庙或者公园里放置河灯,让它们顺流而下。这些河灯有的是油灯,有的是水灯,灯光照亮河面,寓意着祈福和美好的愿望。
总的来说,处暑节气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也是一个庆祝丰收和感恩祖先的时机。这些习俗和活动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彰显了人类对生命、爱与信仰的追求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