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题含义
冬至又称日南至、亚岁。“冬至大如年”,是以隆重程度而言。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事,是一个气运之拐点。
“迎福践长”,是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还是与“阴极之至”继而“阳气始生”有关。
二、冬至来历先看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至是第二十二个节气,但它却是在多年前,中国先民用土圭观测太阳,制定出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
中国节气,始于先秦,到了汉代,完善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体会人间冷暖,知晓世间转换。
三、冬至气象
我国处于北半球,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白昼增长,所以有“吃了冬至肉,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冰益壮,地始坼”,冬至时开始天寒地冻,虽说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因此气温持续下降。
自此开始数九,进入隆冬时节。数九是指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八十一天统称“数九寒天”。
四、冬至习俗
1.祭祀可以上溯到周代,此日有祭祀神*活动,以求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魏晋以后,冬至贺仪“亚以岁朝”,臣下向天子进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明清时期,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就是冬至日,在北京天坛举办。祭天仪式,是“摸黑儿”举的,“日出前七刻”(相当于5点45分)开始,天亮之际结束,大约1小时45分钟。
在民间,冬至习俗要比官方礼仪更加丰富。东汉时,天、地、君、师、亲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在冬至这天吃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唐宋时,穿新衣、办酒席、祀祖先、庆贺往来等,同过年一样。明清时,会祀祖、敬老、尊师这几个项目。时至今日,冬至已不像过去那样正式,但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2.饮食
北方有“冬至不吃肉,冻下脚趾头”的俗语,这天有吃羊肉的说法,中医认为羊肉有壮阳补体之功效。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
还有,“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和医圣张仲景救百姓的故事有关。
江南地区有吃赤豆糯米饭,驱避疫*、防灾祛病的说法。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意味团圆、圆满。
关有关吃的俗语,“北方食饺,南方食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圆”,“冬至饺子,夏至面”。
3.智力游戏
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写着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画,共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顺序填充,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就大功告成。填充笔画所用的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为红,阴为蓝,两为绿,风为*,雪为白。雅图——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情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
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
4.祭窑神
过去,冬至这天是开始生火炉驱寒取暖的日子,煤是在窑里挖掘出来的,人们不忘窑神赐绘煤炭的深恩大意,于是,敬窑神就流传下来。煤窑、煤矿在冬至都要停工一天,披红挂彩,张贴对联,响鞭放炮,大摆酒宴。把宰好的整猪、整羊供放在窑门口,给窑神爷庆寿,并祈求窑神爷保佑井下平安、消灾免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冬至是个吉日,虽说寓意着寒冷冬天的来临。不过,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应该庆贺。
冬至吃饺子冬至晴冬至吃汤圆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