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史书记载说“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从气候特点上看,秋季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是寒露。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寒露。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寒露。白天的最高气温开始降到22℃以下,早晚的最低气温开始降到10℃以下,已经有了冬天的感觉了。所以,“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方白云红叶,偶见早霜。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
季秋后至者为宾。
寒露时节北方开始变得寒冷,
鸿雁大举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
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
飞物化为潜物,
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华。
再五日,“菊有*华”,
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草木皆华于阳,
独菊华于阴。”
进入寒露时节,
菊花正当浓时。
寒露·农谚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寒露霜降麦归土。
寒露霜降,赶快抛上。
寒露前后看早麦。
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留种地瓜早收藏,着霜瓜块受冻伤。
九月九,摘石榴。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寒露·习俗
寒露、霜降、重阳到。岭南部分地方流行重阳“拜太公山”,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祭祖扫墓的日子。《吕氏春秋·季秋纪》有收录“九月丰收之时要求祭天地、祭祖以谢恩赐”。此外亦有拜祭火神的风俗。
登高“辞青”也是季秋风俗之一,季秋九月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登山“辞青”与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赏花,钓鱼,正是十月出游的好时节。雌蟹卵满、*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寒露,是登高赏红叶的好时节。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正是这个季节的美景。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寒露·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唐·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池上》(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秋兴八首》(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唐·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唐·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寒露·养生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夏日的火热归于萧瑟,雨季的喧闹归于寂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活在当下,感受最美的秋寒,忙忙碌碌、惜春叹秋便又是一年。
秋阳不燥,秋风正好,让我们不急不躁,坚定前行!
图文编辑:赵许江